违禁电子烟销售暗网:生产商“出口转内销”,代理逐级铺货分销
当前市场上非法电子烟横行,背后存在一个由多层代理构成的巨大地下销售网络,这一现象让人深感忧虑。
从业者延续违法路径
市场上那些生产、销售违禁电子烟的人,多数曾是禁售前的从业者。他们利用之前的知识和经验,掌握了生产的核心和销售的门路。禁售之后,他们不愿放弃既得利益,便开始从事违法行为。由于他们对行业了如指掌,又有一定的资源,违禁电子烟便轻易地进入了市场。
他们以前合法经营,但禁售之后却偏离了正道。据我所知,许多人原本在东莞等地的代工厂担任工作,为品牌提供产品。尽管禁售政策已经实施,他们还是利用对生产和销售流程的熟悉,继续生产和销售被禁止的产品。
线上售卖依旧泛滥
在社交平台和电商网站上,输入“奶茶杯”“电子点火器”“雾化设备”等关键词,就能找到不少销售非法电子烟的店铺。这些商家操作很隐秘,有的通过隐晦的语言进行交易。而且,有些商家甚至在平台上公开做广告,以此吸引顾客。
网络空间中,消费者难以准确评估商品的质量与合规性。记者轻易就能在线上购得禁售电子烟,这些网络销售渠道成了非法商品流通的关键渠道,严重扰乱了市场正常秩序。
产品信息严重缺失
记者买到的这款禁售电子烟,其外包装上几乎没有任何产品说明。因此,消费者无法得知产品的成分、生产日期、保质期等关键信息,使用时可能潜藏许多安全风险。由于缺乏这些信息,消费者很难判断该产品是否符合标准。
正规商品必须提供详尽的产品资料,确保消费者权益。然而,这些非法电子烟未标明相关信息,可能是无品牌、无生产日期、无合格证明的“三无”产品。其生产未受监管,产品质量无法确保,对消费者健康构成威胁。
厂家违规生产情况
三月之初,记者成功联络了两家即便禁售仍在大量生产并销售违禁电子烟至国内的厂商。这些厂商的员工透露,市面上流通的果味型一次性电子烟中,有一部分是禁售前的存货。此外,还有“外销转为内销”的现象发生。
企业虽然获得了出口生产的许可,但仍有部分产品未经允许私下流入国内市场。他们的许可证仅限于烟弹的出口生产,然而,他们却在实际操作中违反了规定。这些厂家的做法明显是违法的,既违背了国家规定,也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
假冒产品猖獗盛行
李敏工作的电子烟厂使用了假标签生产假冒“WDG”品牌的产品。货物抵达时,我们发现这些产品的包装与正品几乎相同,却缺少生产日期。这种以假乱真的做法,在烟弹和可更换式电子烟杆等多个领域里颇为普遍。
市场上假货横行,让人难以分辨真伪。消费者往往被外表所迷惑,买到假货。这种现象还催生了地下销售网络的壮大。不少代理商和投机者看准了这一商机,纷纷加入,使得非法销售规模不断扩大。
回收情况侧面折射
自三月起,湛先生在珠三角回收电子烟设备的生意显著增加,众多厂商纷纷向他寻求回收服务。然而,他对于回收的产品有明确的标准,拒绝接受那些由小厂生产的仿冒或低劣产品。由此可见,相关部门的严格检查已初见成效,企业因担忧受查而选择回收产品。
然而,那些小工厂生产的低劣、仿造产品仍在市场流传。正规回收途径不予接纳,它们或许会流向其他非法途径继续销售。这表明,禁止非法电子烟的工作仍面临不少挑战,市场上依旧存在不少安全隐患尚未消除。
在打击非法电子烟的行动中,最棘手的问题究竟是什么?欢迎各位踊跃留言交流。同时,别忘了点赞以及转发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