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2020指出电子烟不安全及有害的依据
5月26日,国家卫生委员会在北京发布了“ 2020年卫生报告的中国吸烟危害”(以下称为“ 2020年报告”)。与前卫生部在2012年发布的旧报告相比,“ 2020年报告”增加了有关电子烟的健康危害的新章,并指出“有足够的证据表明电子烟是不安全的。”
“电子烟烟等是细胞毒性的”
2020年的报告指出,电子烟含有有害物质。罗斯威尔·帕克综合癌症中心是一家专门从事癌症研究的机构,它发表了一项研究,其中测量了12个电子烟样品中的醛化合物,甲醛检测率为100%,乙醛检测率为91.67%,乙醛检测率为91.67%,O-检测率为100%。
这些物质属于低分子醛酮化合物,它们是一类有害物质,对呼吸系统具有很强的刺激。国际癌症研究所(IARC)将甲醛和乙醛被列为1类和2B类致癌物。
电子香烟和香烟基本上含有尼古丁成分。报告2020年的报告指出,尼古丁作为电子烟的主要组成部分,不仅会使用户依赖,而且对怀孕期间的胎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并可能导致心血管疾病。胎儿和青少年接触尼古丁可能会对大脑发育产生长期不利影响,这可能导致学习障碍和焦虑症。
实验室研究证据还表明,电子烟气雾剂含有有害物质,二手气溶胶是空气污染的新来源。
报告2020年报告指出,当气溶胶的浓度达到足够高时,它将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尤其是对哮喘患者和呼吸道疾病患者。研究表明,电子烟的烟雾可以增加丙烯,甘油,尼古丁,细颗粒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空气中多环芳芳烃的浓度。
2020年的报告还提出,电子烟气溶胶中的金属含量可能比可燃烟草中的金属含量更多。在某些情况下,它的浓度高于香烟中的浓度。尽管电子香烟气溶胶的纳米颗粒的质量很小,但它们的毒理学作用可能很重要。 “与较大的亚微米颗粒相比,有毒化学物质与小纳米颗粒的附着可能具有更大的健康影响。”
另外,“电子烟烟等是细胞毒性的”。 2020年的报告引用了一些实验室研究,表明暴露于电子烟烟雾提取物的细胞比未暴露的细胞更有可能造成DNA损伤和死亡。
与传统的香烟产品不同,电子香烟产品通常会增加不同的气味。 2020年的报告指出,电子烟的口味可以在加热后产生有害物质。在电子烟中使用调味剂的不合理使用将增加对电子烟使用者的危害。
同时使用香烟和电子烟,危害将被叠加
5月26日,国家卫生委员会在北京发布了“ 2020年卫生报告的中国吸烟危害”。
2020年报告说,尽管对人群电子烟的健康危害的研究有限,但研究表明,使用电子烟可以增加心血管和肺部疾病的风险,并可能影响胎儿发育。
例如,基于8087个研究对象的横断面调查表明,电子烟的使用与非吸烟者中的慢性肺部疾病和哮喘密切相关。
此外,由于大多数电子烟使用者同时使用香烟或其他烟草产品,因此将叠加两种或更多产品造成的健康危害。
基于案例研究对象的另一项横断面调查表明,使用传统香烟和电子烟的吸烟者的健康评分较低,呼吸困难分数较高,呼吸困难者比使用传统香烟的吸烟者更高。该研究还发现,使用电子烟增加了疾病的风险,尤其是呼吸道疾病。
使用电子烟后,青少年更有可能抽烟
2020年报告还评估了电子烟对青少年的影响:使用电子烟可能会导致更有可能使用香烟,这在青少年中尤为明显。
一项关于青少年荟萃分析的研究表明,使用电子烟后成为香烟使用者的风险是从未使用电子烟的人中的2.21倍。
除了吸引青少年使用香烟外,电子烟本身还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成长也产生不利影响。关于电子烟的使用电子烟的报告的报告表明,电子烟中的尼古丁会影响青少年的大脑发展,而青春期使用将对青少年的注意力,学习,情绪波动,情绪波动和冲动控制产生影响。
2020年的报告说,通常认为“增加风味”是吸引青少年尝试电子烟的重要原因之一。 “关于烟草控制框架框架大会的COP会议 - 第七届会议的报告”指出,四分之三的青少年受访者表示,如果电子烟不增加风味,他们将不再使用这些产品。美国关于2019年青少年的最新调查结果表明,在目前使用电子烟的青少年中,估计有72.2%的高中生和59.2%的初中生使用了调味的电子烟,其中包括水果,薄荷或薄荷和薄荷和糖果风味。
此外,2020年的报告还强调,包装上的电子烟和卡通图案的“气味”还将增加儿童意外吃电子烟香烟的可能性。外国医学界曾经报告说,由于错误食用电子烟和香烟,一个孩子突然遭受了感官听力障碍。
在我的国家,电子烟的使用显示出明显的增长趋势。 “ 2015年中国成人烟草调查报告”表明,我国15岁及以上人口中电子烟的使用率仅为0.5%,其中大多数是偶然使用。但是,“ 2018年中国成人烟草调查报告”表明,我国的电子烟的使用已上升到0.9%,使用电子烟的人数约为1035万,其中使用它们的年轻人比例相对较高,其中15至24岁的年龄段是1.5%,在所有年龄段中是最高年龄的年龄段。
此外,我国的“ 2019年中国中学学生烟草调查”显示,初中学生的电子烟的使用率为2.7%,普通高中生的使用率为2.7%,职业学校学生的使用率为4.5%。
访谈和写作:记者Wu Bin从北京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