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电子烟真相
众多烟民依照禁烟条例努力戒烟,但尼古丁的诱惑却让他们难以抗拒。电子烟宣扬对健康无害,并声称能帮助戒烟,但事实真的如此美好吗?
电子烟起源
2003年,来自辽宁的韩力,也就是那位昔日的辽宁省中药研究所副所长,成功获得了“一种非可燃性电子雾化香烟”的专利。这一成就揭示了电子烟的诞生地在中国。从那时起,电子烟开始受到公众关注,并在市场上开启了其发展之路。
国内作为电子烟的发源地,一开始并未在国内市场迅速受到欢迎。后来,在国外市场确立了一定的份额后,才开始慢慢回到国内,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内消费者所熟知。
宣传噱头
电子烟长期被夸耀为无害且能帮助戒烟的产品。许多想要戒烟的人,在看到这些宣传后,仿佛看到了希望之光,纷纷把电子烟当作戒烟的得力助手。一些商家还拿出了所谓的数据和研究成果,来佐证他们的宣传口号。
这样的宣传真的让人信服吗?电子烟宣扬能助人戒烟,然而,它们真的能达成其所说的效果吗?这让人不禁产生疑问。宣传常常言过其实,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宣传中所言。
成分危害
电子烟主要由尼古丁构成,传统烟草除了含有尼古丁,其燃烧产生的焦油里还含有多种对健康有害的成分,其中不乏致癌物质。从这个角度分析,电子烟似乎对身体的损害相对较小。但电子烟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其尼古丁浓度可以随意调节,而传统烟草的尼古丁浓度则较为固定。
某些电子烟将高尼古丁浓度作为宣传重点。比如一个知名品牌,其电子烟每毫升尼古丁含量高达59毫克,而0.7毫升的产品,尼古丁含量等同于20支香烟。这样的高尼古丁含量,不仅容易让人上瘾,对健康的危害也更为显著。
未知危害
目前对于电子烟对人体造成具体危害的程度,还没有确切的说法。这主要是因为电子烟是较新的产品,对其长期影响的研究还不够全面。虽然尼古丁的危害大家都有所了解,但电子烟中除了尼古丁,还包含其他成分,这些成分在人体内长时间作用可能带来的影响,目前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许多吸烟者觉得电子烟对健康危害不大,于是大胆地使用,但并未察觉到其中的潜在风险。电子烟的使用者数量持续上升,将来可能会发现更多关于它的危害信息。
戒烟效果
理论上,尼古丁替代疗法被认为对戒烟有益,电子烟同样含有尼古丁,似乎也有相似的功效。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简单。实际上,电子烟并不能帮助戒烟,反而可能妨碍戒烟的进程。2016年,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员分析了38项临床试验的结果,发现使用电子烟尝试戒烟的人,成功戒烟的概率比不使用电子烟的人低28%。
2018年,佐治亚州立大学的研究团队分析了2015至2016年美国1284名戒烟者的数据。分析发现,用电子烟戒烟的人成功率为9.4%,而不用电子烟戒烟的人成功率为18.9%。由此可见,不用电子烟戒烟的成功率比用电子烟戒烟的成功率高出一倍还多。
吸引青年
在中国,电子烟常被看作是玩具,它那时尚的外观和模拟吸烟的动作,成了街头潮流的象征。这种设计独特、有趣的产品,很容易引起年轻人的兴趣,并促使他们主动尝试。但一旦年轻人开始接触电子烟,他们很可能逐渐转向传统烟草的吸食。
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遭遇重大风险,许多人因觉得电子烟新奇、时尚,不知不觉陷入依赖,这对他们的健康和日常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读完这篇文章,你是否仍旧认为电子烟是戒烟时的安全替代品?若你身边有人打算用电子烟来戒烟,你打算如何给他们提供建议?若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启发,别忘了点赞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