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卡”流行背后的隐忧:如何让青少年远离烟草产品?
家长和学校对孩子们玩“烟卡”的现象感到担忧,担心它会使孩子过早接触烟草。同时,这种现象还可能带来诸多不良风气和消费问题。而且,我们还需关注其背后的产业链。
孩子接触“烟卡”现象
今年三月前后,赵先生孩子的学校里兴起了一种名为“烟卡”的新游戏。学生们对香烟的品牌和价格如数家珍,学校周边的小店也纷纷跟风卖起了“烟卡”。就拿李女士来说,她上个月在买菜APP首页就看到了儿童“烟卡”的推广,发现已有三四千人购买。孩子们对“烟卡”的狂热程度和普及范围,确实让人感到震惊。
5月15日,记者在电商平台输入“烟卡”关键词,屏幕上立刻跳出了众多“烟卡”产品。不少家长在店铺评论区质疑“烟卡”的真假。而商家们则在商品详情页上明确写出“保证正品、稀有、非印刷、正宗烟卡”等字样,试图吸引消费者。
“烟卡”引发抽烟担忧
部分家长认为孩子收集烟卡并非最严重的问题,然而,孩子过早接触烟草更为令人担忧,因为这可能使他们学会吸烟。李兴明校长在小学观察到,有些学生为了搜集烟卡而购买香烟,这种行为让他们养成了吸烟的习惯,这对他们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孩子们聚在一起玩“烟卡”,常常喜欢比谁手里的“烟卡”更高级、更值钱,这种风气确实不妥。有些孩子为了得到更高级的“烟卡”,甚至走上了不恰当的消费道路,这让家长们感到十分担忧。
“烟卡”买卖产业链
记者调查发现,“烟卡”交易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商家仅需投入极少的成本,通过买卖或制作“烟卡”,便能以稍高的价格卖出,从而获得丰厚的利润。这种低投入高收益的生意模式,吸引了众多商家纷纷加入。
学校周边的店铺中,“烟卡”的价格因香烟的品牌、价格和稀有程度而有所不同。比如说,一盒价格超过一百元的香烟,其“烟卡”在校园门口的文具店只需三元左右,而那些更贵的香烟“烟卡”甚至能卖到五元。这些价格较高的“烟卡”吸引了众多孩子用零花钱来购买。
学校的应对措施
学校发现学生并未广泛使用“烟卡”,李兴明校长指出,学校只能通过口头警告来禁止学生携带“烟卡”入校。好在经过加强提醒,学校未再发现学生携带“烟卡”,这多少遏制了“烟卡”在校园中的传播。
今年四月七日,三亚市教育局发出了一则警示,提醒大家防范学生沉迷于“烟卡”游戏。这种游戏是从废弃烟盒中演变而来,收集和私藏这些物品可能会对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班主任们也对此问题进行了重点强调,他们指出“烟卡”游戏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和不当消费行为,并明确要求学生不得携带“烟卡”进入校园,也不得在校园内玩这种游戏。
家长的无奈之举
刘女士是山西的一位母亲,她担心孩子沉迷于“烟卡”,于是四处寻求帮助。她请求朋友们在吸烟后留下烟盒,以此来满足孩子对“烟卡”的渴望。尽管这种方法略显无奈,但它也反映出她的担忧。她既担心“烟卡”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又难以完全剥夺孩子对“烟卡”的喜爱。
刘女士之外,许多家长也对“烟卡”可能给孩子带来的影响感到担忧。他们希望能找到有效的方法,教育孩子正确认识“烟卡”,避免孩子受到不良影响。但往往他们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
专业人士的看法
储朝晖研究员提到,“烟卡”游戏与过去的“摔四角”和“摔包子”有共通点,但并未造成重大影响。不过,结合实际情况来看,“烟卡”与烟草的联系,以及它可能引发的儿童过度消费和攀比心态,让它不再只是简单的卡片游戏。
从教育健康的角度来看,若孩子过早接触到“烟卡”,会增加他们接触烟草的可能性。这样的行为也不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念。所以,家长、学校和全社会都应高度重视“烟卡”问题,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孩子们现在流行使用“烟卡”,这种现象及其背后的商业链条引起了广泛关注,大家觉得是不是应该加强对“烟卡”销售的管控?如果您的看法相同,不妨点个赞,顺便转发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