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见抽不见卖,两毛八墨菊比现在几十块钱的强,天津烟厂历史久
天津卷烟厂昔日的品牌,承载着无数人的美好回忆。这些品牌各具时代特色,但如今却逐渐被人们遗忘。它们背后有着许多故事,既有辉煌的时刻,也有衰败的篇章,让人不胜唏嘘。
50年代的繁荣
上世纪五十年代,天津的烟草制造业迅速崛起。全市共有三十八家烟草工厂,其中一家是国营,一家是外资,其余均为私营,员工总数超过四千人。这一时期打下的坚实基础,无疑是那个时代的亮点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众多烟草品牌如同春雨后的竹笋般迅速增多。天津烟厂在这个时期的成长,为日后品牌的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各家烟草厂之间的竞争,让天津的烟草产业充满了生机。
天津的卷烟产业当时十分兴盛,各种品牌遍布街头巷尾。大家对本地烟厂的产品情有独钟,不管是普通劳动者还是权贵,吸烟时都偏爱天津的卷烟。这种繁荣景象推动了整个烟草产业链的蓬勃发展,从种植烟草到销售卷烟,每个步骤都充满活力。
恒大品牌的辉煌
恒大香烟自1947年问世以来,品质出众。其独特的烟叶加工技术,经过长时间高温发酵,有效去除了杂味,使得香气更加浓郁。尽管价格不菲,但恒大香烟依然备受喜爱,一经上市便迅速售罄。天津人流行一句顺口溜:“恒大烟,抽得着买不着。”众多烟民一旦抽到恒大香烟,无不称赞不已。
“恒大”曾是天津烟的佼佼者。人们对它的品质深信不疑,即便价格不菲,也争相购买。每逢佳节,能买到“恒大”成为许多家庭的小小愿望。这种对品质的坚持,使得“恒大”在天津乃至全国都声名鹊起,成为天津卷烟厂的一块金字招牌。
早期价格的记忆
七八十年代,天津香烟的价格深入人心。“恒大”每包三毛,“墨菊”则是两毛八,各有不同的价位。这些价位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消费水平,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作出选择。价格体系保持稳定,各品牌根据品质和市场定位来设定价格。
这些数字代表的不仅仅是价格,它们揭示了那个时代的经济与社会状况。对普通人而言,日常吸烟的花费构成了家庭开支的一部分。香烟的价格左右着他们的消费决策,同时也从侧面映射出了那个时期人们的生活情形。
80年代的困境
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天津卷烟厂遭遇了困难。原本的“恒大”烟凭证难求,“墨菊”和“大港”也变得稀缺。人们开始转向购买外地的香烟。外地香烟凭借精美的包装和独特的香型,迅速占领了天津市场。它们价格低廉,供应充足,导致天津卷烟厂的局面迅速恶化。
面对这一变化,天津烟厂显得有些手忙脚乱。首先,生产供应系统未能及时作出调整;其次,产品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在这种背景下,众多老烟民为了能买到烟,只能舍弃原先偏爱的本地品牌,转而购买外地产品。
80年代末的销售策略
80年代末,天津烟草年产量达到五十万大箱,“嘴恒大”品牌占比达30%,其中一半在天津本地销售。这里实行了一种独特的销售策略,即对滞销和普通销量的香烟进行“立体分配”,供应给商业批发部门。此外,在烟票制度下,不同种类的烟票价格各不相同。
这种销售方式实属无奈之选。在市场挑战面前,烟草厂试图通过调整分配机制来激活市场,但结果并不如愿。当时,烟票竟演变成了一种特殊商品,这种现象揭示了当时烟草市场的扭曲状况。
90年代的洋烟冲击
自90年代开始,洋烟热潮席卷而来,诸如“万宝路”、“良友”等品牌纷纷涌入市场,给天津卷烟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年轻人中,洋烟备受追捧,而天津卷烟厂的品牌影响力逐渐减弱,曾经的辉煌不再。
天津卷烟厂的老牌产品在年轻人眼中不再有吸引力。那些曾熠熠生辉的本土品牌,如今已被冷落。天津卷烟厂正遭遇着烟民群体老龄化的困境,而新烟民则更倾向于选择外国品牌。这样的状况使得天津卷烟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处于不利地位。
天津卷烟厂旗下的品牌记录了天津烟草业的兴衰历程,这些故事亦是时代的缩影。你还记得天津卷烟厂有哪些故事吗?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们分享。同时,也请为这篇文章点赞和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