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电子烟鼻祖:曾畅销海内外,而今辉煌“如烟”,难觅踪影
电子烟市场里,如烟电子烟一度风光无限,但不过十几年光景,它就从顶峰跌落至默默无闻。这其中,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原因,同时也反映出市场的变幻莫测。
初期国内市场的困境
如烟电子烟在2003年问世,那时我国对烟草的管理政策尚不明朗。然而,其售价不菲,单支价格高达百元以上,对普通工薪族来说难以负担。此外,后续还需持续投入更换配件等费用,这导致其成本成为阻碍在国内推广的关键因素。这种价格定位对市场初期拓展极为不利。同时,尽管售价高昂,其最初定位却是针对像韩力这样的中年烟民,旨在帮助他们戒烟。然而,实际上,国内消费者更多是主流群体之外的“玩家”,市场定位出现了偏差。
价格与定位上的问题尚存,国内发展亦遭遇不少阻碍。起初在国内市场,缺乏吸引目标消费群体的有效手段,例如,宣传戒烟效果未能充分转化为购买动力。
海外市场带来的机遇
国内情况促使如烟电子烟作出决策,自2005年起开始进军国际市场。欧美国家对烟草实施严格管制,且消费能力较强,愿意接受如烟的产品定价。与国内市场相比,国际市场似乎更利于如烟电子烟的成长。例如,2007至2008年间,如烟在国际市场的表现达到巅峰,销售额突破10亿人民币,产品远销美国和欧洲。这表明如烟当时在国际市场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国际市场对其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叁龙国际凭借海外市场的胜利,其旗下如烟电子烟在国际舞台上的声望逐步攀升。在此期间,其在海外的业务布局持续扩大,名声也逐渐提升。但与此同时,国外市场亦潜藏着风险。面对如此巨大的发展机遇,它或许并未充分认识到这些潜在风险的严重程度。
专利保护的难题
电子烟领域技术门槛不高,因此如烟电子烟在海外市场的成功吸引了众多烟草巨头进入。这些巨头开始研发自己的电子烟产品。如烟的专利持有公司赛波特认识到了专利保护的重要性,但鉴于自身实力有限,在全球范围内申请所有专利成为了一项沉重的负担。直到2012年,它在美国的发明专利才得到认可,随后对超过10个国际主要电子烟品牌提起了诉讼。
在一定程度上,这样的做法有助于维护其知识产权,然而已经有些晚了。起初,缺乏坚实的专利防御体系,使得其他品牌得以在市场上夺得一席之地。而在随后的漫长专利纠纷中,不仅耗费了公司大量精力,还分散了其在业务拓展等领域的关注。
回归国内市场的挫折
2011年,如烟重返中国市场,随即便展开了打击假冒伪劣、清理仿制品的行动。然而,对于国内市场的初期判断失误,持续对其后续发展造成影响。尽管采取了一系列净化市场的措施,但之前失去的市场份额并非易事就能迅速夺回。在如烟离开的这段时间里,国内电子烟市场也经历了变化,新消费群体和需求的出现塑造了新的市场格局,这使得如烟重新融入市场变得较为困难。
在中国,如烟之外,还有众多电子烟品牌虽不为人熟知,却已开始瓜分市场份额。如烟在国内市场难以保持地位,先前的一些失误让它与市场发展速度拉开了距离。
行业竞争与变化
海外烟草大企业争相布局电子烟市场,背后均有强大资金支持。在全球非中国区域,电子烟品牌竞争格局已发生重大变化。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中,如烟缺乏资金优势,想要突破重围相当困难。再加上像帝国烟草这样的大型企业加入竞争,对如烟而言,压力无疑是巨大的。
国内市场再度繁荣,2016年,帝国烟草加入了电子烟展会,大家对如烟的回归抱有期待。然而,如烟的业务被转让后,尽管仍有销售,但销售渠道和数量都极为有限,主要是由消费者出于怀旧心理购买。如今,如烟在行业竞争中的地位已经变得相当边缘。
如烟的衰落与教训
如烟电子烟的衰退是由多种原因共同引发的。起初,其市场定位存在偏差;随后,在海外市场,专利保护工作未提前到位;回归国内市场后,又难以适应新的环境变化;此外,在全球舞台上,与资金实力雄厚的烟草大企业竞争也显得力不从心。这些经历为后续的电子烟品牌提供了宝贵的教训。
众多新品牌在烟的故事中能汲取教训,首先需明确市场定位,其次需提前进行知识产权的防护,更需具备对国内外市场的精准分析和快速适应能力。那么,你怎样看待新兴企业如何绕开如烟曾经历的这些“险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