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收人民币的商店 1980s
外汇券的由来
外汇兑换券,又称外汇券,由中国银行发行。这种券诞生于1979年,当时“大团结”人民币占据主导地位。尽管名义上与人民币价值相当,但在黑市上却存在较大差异。外汇券主要用于外宾和具备外汇收入的国人。以八十年代为例,外国游客若来中国旅游购物,必须将外币兑换成外汇券,方可进行消费。
外汇券的模样
我手中的外汇券比一般少了一张五毛的,最大的面额达到了50元。在那个时期,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握在手里,我能明显感受到纸张的独特质感,券面上的图案也蕴含着丰富的故事。这些外汇券记录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经济交易,同时也展现了我国在那个时期努力融入国际社会的努力。
友谊商店的背景
玄武门中央路86号的友谊华侨商店隶属于南京市友谊公司,分为友谊商店和华侨商店两部分。虽然这两家商店有所联系,但服务对象却各有差异。友谊商店主要接待外国游客,而华侨商店则是为海外华人提供服务的。它们都只接受外汇券作为支付手段。在八十年代的南京,这样的购物地点颇为罕见。
友谊商店服装部
店内服装区主要销售针对外国人的丝绸衣物。看那些照片中的款式,无不散发着八十年代的气息。那时,丝绸面料颇受欢迎,得益于海外订单的驱动。外国顾客可以在此挑选到带有中国风情的服装,而店员们则用不太流利的外语,热情地为顾客提供服务。
友谊商店工艺品部
工艺品部门主要销售瓷器、玉器、漆器以及刺绣等旅游纪念品。这些物品散发着浓厚的中国传统韵味,颇受外国游客的喜爱。1984年,明大教授唐纳德·劳伦斯曾在此地拍摄照片,展架上的商品和背景清晰可见,它们见证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
华侨商店烟酒柜台
照片中显现出华侨商店的烟酒柜台的景象。一位身穿黄色夹克的男子正在付钱购买“华子”。尽管名烟名酒柜台上人不多,但化妆品柜前却人头攒动。遗憾的是,未能见到良友、长健等外国香烟,不过茅台、五粮液和西凤酒却陈列在玻璃柜中,让人不禁怀念起那个时代的购物氛围。
省华侨友谊公司
后来,江苏省又成立了一家华侨友谊公司,与市友谊公司有所不同。这家公司负责在仓库中发送进口商品,其中包括飞利浦、日立等电器品牌,以及永久牌自行车。热门商品的交易活动,反映出当时市场经济的繁荣。在那里,经营部的样品间让我想起了过去,朋友正是从这里开始转让大件指标的。
公司的疑问
我对这些公司间的联系感到十分困惑。玄武门的友谊公司与汉中路的友谊公司,它们是否是同一家?南京最早的友谊公司,是否位于鼓楼附近的红霞布店旁边?这些背后的故事和联系,或许只有资深南京人或行业专家才能明了。恳请大家能为我提供一些指引。
华侨友谊公司故事
省华侨友谊公司生意兴隆,仓库中的电器和自行车等商品频繁被运走。1992年,关于朋友转让名额的事情就发生在这家公司中山北路101号分部的样品展示区。那里记录了当时人们对热门商品的渴望,外汇券在此也扮演了关键角色。
照片整理始末
先前那篇文章里仅有一张老旧的照片,我总觉得这样的内容不够充实。近期整理旧照片时,意外发现了不少八十年代的旧照,于是又搜集了一些外汇券的图片,想以此丰富这篇内容。希望这次的分享能勾起大家对那个时代的回忆,并带来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侨汇券的疑惑
朋友们聊到了侨汇券,我在网络上找到了1989年江苏省发行的侨汇券。不过,对于它的具体使用方法,我并不了解。这种券和外汇券相似,都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经济交易特点。有人知道它的使用细节吗?
这些旧照片展示了外汇券、友谊商店和华侨公司,让我们回顾了南京在八十年代独有的商业风貌。你是否有关于这些地方的深刻记忆?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同时别忘了点赞和转发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