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至上】卷烟797种VS电子烟101种——添加剂数量差异巨大,是否存在技术歧视?
3月11日,《电子烟》国家标准的第二次征求意见稿公布,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特别是添加剂的种类从122种减少到了101种,这一变化不仅仅是数量的减少,其中还包含着丰富的深层含义和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
减少的添加剂影响
减少添加剂后,电子烟的风味随之发生了变化。比如,这次调整中,某些香料在表现花香和果香方面更为突出和有效。因此,电子烟的风味变得更加纯粹。至于梅子提取物,由于它没有CAS码,难以明确界定,所以删除它是合理的。这表明在制定标准时,对原料的界定更加严格。
电子烟企业将受到波及。过去依靠这些添加剂来调制口味的它们,如今必须重新调整产品配方。此举提升了企业的研发和生产调整费用,并推动它们朝着更符合标准要求的方向发展。
降低使用量的添加剂
二稿里,有些添加剂的用量减少了。这肯定有它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在使用过程中,人们发现过多使用会有风险。比如,某些添加剂在高剂量时可能对健康有害,尽管在低剂量下它们被认为是安全的。因此,制定标准的人希望再降低一些风险。
行业这一变化促使企业对添加剂的使用更加精确。过去,若未设定明确的使用量限制,企业可能会过量添加以实现效果。如今,企业需减少使用量,这就要求它们对生产流程和产品配方进行重新调整。
增加的添加剂考量
新增的这些添加剂或许因其安全性和适用性得到了肯定。比如Ws-23,它在食品和烟草领域应用广泛。电子烟中添加此类物质,主要是考虑到它们相对安全,且不会产生特殊味道,也不会对未成年人产生不良诱导。
从技术层面来看,新加入的成分或许是为了填补因减少其他成分而丧失的某些功能。举例来说,在追求凉爽等基本感受上,不能因为限制了成分的添加量,就导致产品体验严重下降。
与卷烟添加剂数量对比
卷烟中添加的成分多达797种,而电子烟的添加剂则只有101种,这样的数量差异看似很大。这或许让人觉得存在某种技术上的偏见。然而,换个角度来想,电子烟作为一个新兴品类,它在保障使用安全以及防止未成年人接触方面,有着更为严格的标准和要求。
消费者可能觉得数量上的差异不太合理。不过,卷烟有着长期形成的消费习惯,且主要消费群体是成年人。而电子烟则必须严格限制其吸引力,以免对未成年人造成不良诱导。
去口味特征化背后
规定中指出,雾化物设计不得引导消费者,也不得含有烟草之外的风味。这一规定旨在保障青少年。因为电子烟拥有众多口味,容易吸引青少年去尝试。
从社会效应的角度来看,这种去除口味特色的做法,有助于使电子烟回归其最初的设计理念。我们应当将其视为传统烟草的一种辅助产品,而非依赖独特风味来吸引非吸烟者,尤其是未成年人。
对电子烟发展意义
从122种减少到101种,这样的变化在发展角度来看,是有益的。这有利于对电子烟行业进行规范,促使企业将注意力集中在产品的基本性能和安全性上。
长远来看,尽管企业短期内可能遭遇研发调整等挑战,但这有助于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并赢得公众的广泛信赖。
您对电子烟国标修订稿中关于添加剂的变动有何看法?它将如何影响电子烟行业的长远发展?期待您的点赞、转发和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