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时深度】万斯老家俄亥俄州,“悲歌”还在继续吗?
美国共和党的新星万斯,在2016年出版的回忆录《乡下人的悲歌》里,分享了他成长的点滴。书中,他剖析了美国工人面临的困境,并揭示了原因。此外,书中还描绘了美国“铁锈地带”的诸多故事。这片土地的变迁,让人不禁感慨万千。
万斯的成长地米德尔敦
米德尔敦,这片土地见证了万斯成长的足迹。这里,从外祖父母的迁徙开始,发生了许多变化。他们原本居住在阿巴拉契亚地区肯塔基州杰克逊市的煤炭区,由于20世纪中期的经济动荡和煤矿业的机械化,不得不搬迁至此。万斯和他的母亲曾经居住的浅蓝色房子,承载着那段岁月的回忆。这个地方,经历了从繁荣到衰败的历程,也成为当时许多美国工人面临困境的一个缩影。在米德尔敦,阿姆科钢铁公司曾让工人们过上中产生活,然而这样的好时光并未持续太久。
“铁锈地带”的城市发展历程有着诸多共同点,起初,它们因某一产业的兴起而蓬勃发展。然而,随着时代更迭,这些城市遭遇了种种危机,最终走向了衰落。
“铁锈地带”的兴衰
美国“铁锈地带”中坐落着众多典型的城市。俄亥俄州的扬斯敦市便是其中之一,它曾是东北部工业区“钢铁带”的辉煌见证。同样,20世纪的印第安纳州埃文斯维尔市也经历了这样的过程。起初,制造业的兴起推动了经济的繁荣,然而不久后,城市便陷入了急剧的衰落,街道上空无一人。这正是“铁锈地带”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这些城市大多在20世纪初期至中期达到顶峰,然而,由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以及国际竞争等多重因素,它们的产业衰落也随之开始。
这种兴衰与众多美国家庭的命运紧密相连。工人们从享有稳定的工作岗位,到不得不面对失业的困境,不少城市的衰落背后,是无数工人家庭生活水平的下降。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曾经热闹的工业氛围变得冷清而萧索。
产业衰落与转移的影响
美国产业的衰落和转移是这一切背后的根本原因。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美国研究所的副研究员郭金月明确指出了这一点。这种产业结构的转变导致了一些曾经繁荣的工业区失去了活力。随之而来的是企业的倒闭,工人们也失去了工作。以制造业为例,由于全球产业格局的变化,加上劳动力成本等因素的影响,美国制造业逐渐走向衰败。
城市若失去支撑其发展的主要产业,其经济和社会都将陷入困境。昔日街道上熙熙攘攘的工人如今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紧闭的店铺和死寂的氛围。城市不再充满生机,吸引力也大幅下降,这种影响既深远又广泛。
法案背后的城市百态
美国颁布了《芯片和科学法案》,旨在挖掘科学的价值和经济潜力,并支持非科技中心地区的发展。然而,城市发展的两极分化现象日益明显。一些城市新兴产业涌现,但俄亥俄州等地却未观察到制造业复苏的明显迹象。尽管对法案下的资金分配有明确了解,实际效果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局面。
在那些步履维艰的城市里,生活实属不易。人们渴望改变,却始终望不到希望的曙光。资金注入虽有所成效,却非一朝一夕可见,且伴随着诸多不确定性。那些城镇与研究中心若想从中获益,还需历经重重困难。
大城市的应对
面对危机,大城市采取的应对策略各有不同。以芝加哥为例,尽管制造业出现了衰退,但凭借金融、旅游等多元化产业的支撑,发展得相对均衡。它并非因单一产业的下滑而陷入困境,而是巧妙地利用已有的其他资源,实现了产业的转型。
城市产业的多样性有助于提升城市的稳定性。当经济波动来袭,城市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实现转型,不会因单一产业的崩溃而导致整个城市的毁灭。同时,工人们也拥有了更多调整工作方向的机会。
小城的挣扎与复兴
小城镇的情况并不那么乐观。以万斯在书中所描述的某些地区为例,它们很难吸引到投资,发展面临着重重困难。像宾夕法尼亚州的匹兹堡这样的城市,可以算是一个相对成功的复兴案例。它曾经是一个依赖钢铁产业的城市,在钢铁产业衰落之后,通过依托高校等科研力量,涉足到了其他先进领域,从而打开了发展的上升通道。
然而,并非所有的小城都能拥有这样的机遇与自身实力。许多小城仍在艰难求存,它们面临着找不到合适的转型方向,同时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以留住人才和吸引投资。小城的未来究竟在何方,这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议题。在此,我想请教各位读者,你们认为那些位于美国“铁锈地带”的小城该如何实现复兴?欢迎点赞、分享,并在评论区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