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光电子烟不能“雨过地皮干”
央视3·15晚会曝光了电子烟释放有害物质的事实,这一现象本应引起广泛关注。但电商平台却迅速解除了禁令。这一举动背后,电子烟行业的问题亟需被揭示。
电子烟的危害
电子烟最初被宣传为健康产品,但实际上并非如此。研究表明,电子烟液中的尼古丁是其主要成分,许多产品的尼古丁含量甚至超过了安全标准。烟民误以为电子烟是无害的戒烟工具,但实际上他们摄入了更多的尼古丁,这加剧了他们的成瘾性。再者,加热烟液时产生的气溶胶含有重金属等有害物质。这些有害物质对使用者的身体造成伤害,比如有些人会出现呼吸道的不适症状,这些都是电子烟带来的健康风险。而且,为了改善口味,电子烟中添加了多种化学物质,这些未知的化学品通过口腔和鼻腔进入人体,其危害性极大。
电子烟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缺乏规范,随意操作。例如,原材料来源不透明,挑选添加剂只看重香气提升,却忽视了安全性。在这种生产工艺下,烟油可能发生泄漏,电池质量较差,这些都可能对消费者的使用安全带来隐患。
国外的监管情况
全球已有三十多个国家意识到电子烟可能存在的危险。美国等国家已将电子烟归类为烟草制品,而有些国家则更为严格,将其视为医药产品,并严格禁止其销售和使用。这些国家对待电子烟的态度,充分体现了对电子烟危害的高度重视。例如,在欧洲的一些国家,销售电子烟需要经过严格的许可证审查,并且对销售渠道和用途有明确的规定。这些做法有效地限制了电子烟的传播,保护了公众的健康。
我国在这方面的监管力度尚显不足。借鉴他国的严格做法,对我们电子烟的监管具有启示和警醒意义。这提示我们,若不采取有效措施,电子烟可能带来的危害将会不断恶化。
国内电子烟现状
国内情况有它的特殊性。尽管从去年八月开始已经明确规定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电子烟,但在其他方面的监管力度却显得不够。企业把电子烟当作电子产品来生产和销售,并以科技公司的身份进行推广。市场上电子烟产品种类繁多,却缺少一套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它们的好坏。有些电子烟价格不菲,自诩为高端产品,但质量未必比价格低的产品好。再加上没有统一的标准,消费者很难找到既安全又值得信赖的产品。
城市里,电子烟店铺遍布大街小巷,连一些小卖部也开始售卖。然而,这些店铺销售的电子烟品质参差不齐,消费者只能凭借模糊的感觉来挑选。
电商平台的态度
央视曝光后,电商迅速对电子烟相关词汇实施封锁。这举动似乎表明他们已认识到电子烟存在的问题。但仅隔一日,天猫、京东等平台便解除了搜索限制。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商业利益的考量。电商在作出决策时更倾向于商业利益,却忽视了公众健康。
解禁后,质量有问题的电子烟产品又可以被购买。消费者可能在不了解情况的情况下购买到对健康有害的产品。电商平台这种监管不持续的举措,显然在加剧健康风险。
行业乱象原因
电子烟在中国销售已有段时间,但监管却一直不到位。敖伟诺说,这个行业因为资本的炒作变得非常火热,出现了很多问题。资本进入后,企业为了赚钱,不惜降低生产要求,扩大生产规模,还不断推出新口味来吸引顾客。这些企业对产品质量和安全不重视,只想着怎么扩大市场份额和提高销量。
监管不足,制约缺失,电子烟企业在各个阶段肆意妄为,诸如随意添加成分,在制造过程中降低成本等。此类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权益,而且严重妨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
规范管理的建议
相关部门不能仅依赖企业自查自纠,必须尽快制定全国性的详细规定。必须设定电子烟尼古丁含量的最高限制,禁止添加特定物质,对生产流程的每个环节实施严格监管。同时,还需加大公众科普工作,让民众了解电子烟并非全然无害。比如,在社区举办科普讲座,用实际案例揭示电子烟的潜在风险。
媒体应多制作揭示电子烟危害的纪录片等节目。在政策制定方面,可以参考其他国家对电子烟的分类管理方法,根据尼古丁含量或目标使用群体等因素,制定有区别的监管政策。
电子烟的危害日益凸显,监管的空白却不能无限制地持续。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应如何行动,以规避电子烟带来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