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洋画合在一起,摆在地上,轮流用巴掌
洋画,虽不起眼却别具一格,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游戏价值。这种小东西不仅见证了中西文化的融合,还陪伴了无数孩子的快乐时光。人们不禁好奇,它是如何从一种促销工具,变为孩子们心爱的宝贝。
早期洋画来源
一战时期前后,为了在中国推广香烟,外国烟草公司推出了洋画。这些由厚纸制成、略大于火柴盒封面的长方形画片,上面印有如“水浒一百零八将”等精美图案,成为一大特色。当时,每包烟中都会附有一张,收集到一定数量的图案后,消费者可以兑换香烟。这不仅是西方商业营销策略在中国的一个例证,如英美烟草公司就广泛运用此法,借助人们喜爱收集和贪图小利的心理来促销。然而,在中国,这种洋画最终用途发生了变化。
洋画不再仅限于香烟促销。它们开始在烟纸店出售,内容变得多样化,包括历史故事、花鸟鱼虫等,甚至有些背面还附有谜语。这一变化体现了文化与商业策略的相互适应。洋画不再只是促销商品,而成为了一种文化象征。它们在不同地区还拥有不同的名称,上海称之为“香烟牌子”,广州叫“公仔纸”,西北地区称作“拍将”,而东北则曾把玩洋画称为“玩pià jì”。
洋画的售价
洋画价格极低,只需一毛钱就能买到十张。在那个经济条件下的确很划算,孩子们只需花费少量的零花钱就能收集到不少洋画。这种低廉的价格让洋画走进了众多孩子的世界,成为了他们童年中不可或缺的伙伴。若将之与现在的玩具价格相较,那时的洋画性价比极高。在20世纪初的中国许多地方,洋画便是孩子们最实惠的娱乐方式。这种低价策略在当时对其广泛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孩子们用少量的钱就能收集到洋画,这些零花钱在烟纸店能换得多种图案的洋画。在那个物资不充裕的年代,这些洋画成了孩子们快乐的小源泉。
洋画的玩法一
洋画的玩法丰富多变。若两人同玩,应选择室外平坦的水泥场地。在游戏开始前,需用“剪刀、布、石头”来决定谁先谁后,并分为甲乙两队。乙方先将洋画放在地上,甲方则将自家的洋画在空中划出弧线,使其落地时紧挨乙方洋画的一侧。若能借助气流将对方洋画吹倒,便算赢得一局。这些游戏方式展现了孩子们对物理知识的初步运用和探索,即便是简单的气流吹倒洋画的原理。
洋画的表面涂抹了均匀的蜡,这样既加重了它的分量,又使得它不易被轻易翻倒。这是孩子们为了在游戏中获得优势而想出的巧妙方法。我们可以想象那时的孩子们,要么在自己家的院子里,要么在街头巷尾,手里拿着一叠洋画,在地上摆弄着,琢磨着如何赢得更多的洋画。这种技巧和游戏规则让游戏变得更加有趣,更具竞技性。
洋画有多种玩法。当洋画正面朝上时,玩家需拍打使其翻转为反面,若成功则自己继续拍打;若反面朝上,则对方获得拍打机会。若拍打后洋画正面朝上,则获胜;若未成功,则失去拍打权。若一次拍打两张洋画都翻转,则玩家获胜;若只翻转一张,则视为失败。玩“一条龙”游戏,需将台面上的所有洋画依次拍打翻转为反面,才算胜利。在学校操场角落的课间休息,孩子们会摆开洋画,依照这些规则展开智力与勇气的较量。
“满堂红”也称作“过三关”,玩法相对复杂。每次只能抽取一张或两张洋画。首先,需将台上的洋画“拍反”,然后“拍正”,最后通过挥动手臂,借助气流将洋画“掀翻”。只有连续成功过三关,才能赢得桌面上所有的洋画。这要求玩家具备更高的技巧和更多的耐心。复杂的规则让游戏更具挑战性,同时也增添了更多乐趣。
洋画的游戏意义
洋画对孩子来说意义重大。这些纸牌上的美丽且罕见的图案,成了孩子们衡量价值的标准。图案色彩缤纷,例如那些类似戏曲人物的洋画,很可能会受到戏曲爱好者的孩子喜爱。在那个娱乐方式匮乏的年代,在电子游戏普及之前,洋画和弹珠等物品都是孩子们的珍宝,他们常常随身携带。
男孩偏爱洋画,这主要是因为洋画种类繁多,游戏方式多样,竞争和收集的乐趣十足。在孩子们中间,拥有更多、更珍贵的洋画能彰显一个人的地位。在20世纪中叶的中国,如果一个男孩能拿出厚厚一沓罕见的洋画,那他在小伙伴们中定会引来无数羡慕的目光。
你是否曾体验过像洋画这样的怀旧童年游戏?欢迎点赞和转发,同时欢迎你分享你的感受。